2016-07-12 08:02:33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记者 吕毅 何去非 编辑: 徐光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实力代表国家实力,城市竞争决定国家竞争。
杭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研究部署城市国际化工作,加快推进世界名城建设。
站在历史坐标中,此时此刻的杭州,为何如此重视城市国际化?答案很明确:杭州迎来了加快城市国际化的极佳机遇和历史责任。
杭州加快城市国际化的极佳机遇和历史责任,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来自全球发展新趋势和城市发展新要求,来自服务保障G20峰会和承办2022年亚运会,来自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和补齐补好发展短板的迫切要求。
机遇极为难得,责任十分神圣。方向已经清晰,目标已经明确。杭州推进新一轮城市国际化正当时,要着力打造具有四大个性特色的体现“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着力打造四大个性特色
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两区”建设机遇,充分发挥信息经济先发优势
重点补齐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不充分、科技研发有效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国际经济合作参与不深等短板
着力在集聚高端要素、培育前沿产业、发展高端产业、扩大经济开放度上实现新突破,提升创新活力之城的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拓展国际创新创业载体
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把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临江高新区建设成为一流制造中心。
高水平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
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特色小镇、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开放式创业街区和高端众创空间。
到2020年,全市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20名左右、国家级领军人才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2万名左右。
构建国际前沿和高端产业集群
在重点领域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抢占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形成万亿级信息产业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重点产业,跟踪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
到2020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
打造国际开放合作高地
加快营造高标准的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领先企业。
重点突破跨境电商贸易瓶颈,建设全球最优跨境电商生态圈。
打造“网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枢纽城市。
营造国际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应用项目。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交易市场。
打造财富管理中心和新金融中心。
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着力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
抢抓举办“两会”战略机遇,发挥杭州本土会展品牌优势
重点补齐国际机构和组织入驻率不高、承办国际会议层次不高,会展服务功能不完善、国际体育赛事少、运营能力不强等短板
实现承办国际会议展览和体育赛事的重大突破,成为具有世界水准的国际会议举办城市、会展之都、赛事之城
打响全球会议目的地品牌
着力引进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国际会议、高端论坛项目。
争取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杭举办。
争取联合国相关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入驻杭州或设立办事处等机构。
建设或改造提升大型会议场馆和国际型酒店群等配套设施。
到2020年,杭州进入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前80强行列。
提升展会国际化水平
完善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为重点的大型会展场馆布局。
继续推进西湖国际博览会转型升级,提升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展会国际化水平。
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展项目。
增强国际体育赛事组织能力
推进一批重点体育场馆建设和改造提升,办好重大赛事。
提升本土赛事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培育发展本土职业体育俱乐部。
持续提升杭州游泳等项目的国际领先地位。
形成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办赛模式。
到2022年前,累计承办各类国际A类体育赛事10项。
着力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
充分发挥杭州旅游的品牌优势和在城市国际化中的排头兵作用
重点补齐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高端消费外流等短板
努力实现高端旅游和商贸消费新突破,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购物消费新天堂
深入推进旅游国际化
全面推进旅游产品、营销、功能、服务、管理、环境国际化。
拓展“互联网+旅游”模式。
依托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天目山等自然山水资源,挖掘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大型品牌主题公园,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产品和品牌。
大力实施旅游全域化
持续推进“旅游西进”,打响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三江两岸”打造成为最美绿色风景廊道,着力构建大杭州全域化旅游新格局。
深度挖掘市域西部县(市)资源,重点培育农事体验、民宿乡居、绿道骑游、户外拓展、休闲养生等特色旅游业态。
到2020年,全市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努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提高延安路商业街国际知名度,推进武林、湖滨、吴山、黄龙等商圈融合发展,重点建设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等国际化商业中心。
实施名品进名店、名店进名街战略,营造既有国际品牌集聚、又有浓郁杭州特色的高品质购物体验环境。
用好杭州航空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争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试点。
着力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
发挥杭州历史人文优势
重点补齐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推广不够、重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展较少等短板
讲好“杭州故事”、传播杭州“好声音”,努力实现国际文化交流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突破
塑造东方文化品牌个性
发挥西湖、运河两大“世遗”的带动效应,推进跨湖桥、良渚、南宋皇城、钱塘江古海塘、西溪湿地等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传承弘扬中国篆刻、蚕桑丝织技艺、浙派古琴艺术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世界级文化遗产群。
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城市历史演进3D展示馆。
挖掘吴越、南宋等地域历史文化,打造东方儒学与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实施“文化+”行动,充分展示丝绸、茶叶、中医药、杭帮菜、金石书画、围棋等特色文化。
培育时尚文化,发展时尚产业。
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建立健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事业,支持艺术团体创作富有杭州特色和国际元素的作品。
打造和输出一批现当代文学艺术、出版、影视、戏曲、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文化精品。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音乐厅、美术馆、书画院,策划举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节、舞蹈节、电视节、旅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深入实施“满城书香”工程,建设全球学习型城市。
建设国际化公共文化空间与设施,积极引进国际文化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杭州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国际意识,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能力。
深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打响“最美现象”品牌,深入开展系列文明行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三步走”目标
到2020年
成为具有较高全球知名度的国际城市
城市创新创业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国际往来和人文交流更加深入。
到2030年
初步成为特色彰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
城市国际化向纵深推进,城市核心竞争力走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队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
成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和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
杭州城市的国际性特征进一步完备,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自身特色和个性特质充分彰显。
加快形成四大基础支撑
加快形成一流生态宜居环境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以六条生态带为依托,建设一批郊野公园,将生态功能引入市区,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2.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彰显西湖、钱塘江、大运河、西溪湿地、湘湖等景观风貌区,打造更具东方韵味的山水园林城市。
3.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到2020年前全面消除黑臭河和地表水劣V类断面;实现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大幅提升。
4.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探索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背景:加快城市国际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把握好面向国际和服务人民的关系,以国际一流标准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把杭州建设成为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国际化城市。
目标:充分发挥杭州生态环境的战略资源优势,重点补齐城市整体风貌不突出、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努力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环境质量、彰显城市特色风貌上实现新突破。
四大突破口: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未来,我市将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科学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强人口和城市功能调控,引导核心区人口和功能向外疏散。加快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大江东新城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特色功能空间。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地域特征、江南特色和时代风貌是城市发展的三大特征。
接下来,杭州将着力打造更具东方韵味的山水园林城市。提升街道、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精心设计城市家具,提升美化城市景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杭州将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扎实推进千岛湖配水工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统筹推进“五气共治”。开展“城市增绿”行动,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等试点示范。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杭州将建立健全环境承载力预警体系,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快形成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
1.提升交通枢纽国际化水平。
到2020年杭州空港国际及地区通航点达到40个左右。积极对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2.完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
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省域一小时交通圈。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20年形成250公里以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城区机动化出行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0%以上。
3.加快信息网络和数据开放平台建设。
加快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推动互联网IPv6规模化应用。
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
建成国际一流的云平台和大数据交易平台,打造“云上杭州”。
背景:国际通达水平高、信息基础设施好,是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支撑。在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基础上,杭州完全拥有成为“国际门户枢纽”的区位条件和综合交通优势。
目标: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定位,充分发挥杭州区位条件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势,重点补齐国际地位不突出、国际通达水平不高、信息基础设施不强等短板,在强化综合枢纽功能、完善对外对内交通和信息网络设施上实现新突破。
三大突破口:
●提升交通枢纽国际化水平
未来,杭州将推动萧山国际机场扩容提升和功能配套,开辟更多欧洲、美洲、大洋洲等重点城市国际航线,增加亚非主要城市航班。拓展航空配套服务市场,支持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积极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实验区。
●完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
规划实施杭州“一轴两翼”铁路枢纽布局,优化功能配置,加快杭黄、商合杭、杭绍台、杭温等高速铁路和杭州都市区城际铁路网建设,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省域一小时交通圈。
优化城市环线系统,建设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加强杭州主城与副城、新区、组团、县城间的路网联系。
●加快信息网络和数据开放平台建设
以打造跨境电商大数据交换中心为突破口,建设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等大数据汇集、交易、挖掘、应用的重要枢纽城市。
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1.主动接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
2.加快杭州都市区和都市圈建设。
充分发挥杭州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加快杭州都市区通勤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建设。
3.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强化市域空间统筹,坚持以城市国际化带动城乡一体化,构建多层次、多中心、网络型城市体系。
背景:“城市发展区域化”和“区域发展城市化”是全球城市国际化的新趋势。在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下,杭州要提高区域对外开放、联动发展水平,增强参与国际分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目标:抢抓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发挥杭州城市国际化与城乡一体化互动融合的优势,重点补齐杭州在区域发展中城市能级不高、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等短板,进一步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三大突破口:
●主动接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巩固和强化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的杭州“一基地四中心”特色功能,加强与上海、长三角区域和国内外城市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杭州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能级,提高杭州在全国的城市地位。
●加快杭州都市区和都市圈建设
充分发挥杭州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加快杭州都市区通勤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建设,使杭州都市区成为全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尖兵和龙头。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深化区县(市)协作,深入实施产业、科技、人才、旅游、交通等“西进”行动,促进市区与县(市)、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品质城乡。
加快形成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背景:依法严管、科学善管、科技强管,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智慧化水平,才能让杭州在国际化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目标:充分发挥杭州政务公开透明、信用基础较好、智慧应用领先等优势,重点补齐现代城市治理相对滞后、国际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短板,努力在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三大突破口:
●优化政务法治环境
设立政府大数据管理机构,推进政务数据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归集、共享、开放和应用。
以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化“信用杭州”建设,努力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
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规划建设,引进国外知名教育机构来杭参与办学。
推进医疗卫生领域国际化合作。
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规范城市公示语标志,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国际化街区和社区。
●加强城市智慧治理
完善城市智慧管理服务,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建设智慧政务应用服务体系,全面实现网上办公和互动交流。
1.优化政务法治环境。
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厘清政府权力范围并明确职责。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2.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
到2020年全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达到8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达到100个。
3.加强城市智慧治理。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完善城市智慧管理服务,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提升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杭州城市国际化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1:历史文化——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也是西湖和中国大运河两大世界遗产所在地。这里孕育出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以及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涌现出众多的历史杰出人物,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传奇故事。
优势2:创新活力——杭州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是创新创业的天堂,孕育了阿里巴巴等享誉世界的知名公司,打造了引领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落地了众多的改革试点。杭州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实施“一号工程”,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杭州成为全国第10个“万亿元GDP”城市。今年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杭州正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优势3:一张蓝图——新世纪以来,历届市委一直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相继出台了“若干意见”和“三年行动纲要”,市“十三五”规划把加快城市国际化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优势4:两会两区——承办2016年G20峰会和筹办2022年亚运会,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杭州加快城市国际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短板1:能级短板,表现为城市综合能级不高,如跨国公司全球或亚太总部等偏少;国际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杭州国际通达能力不强、地铁运营里程不到100公里等。
短板2:动力短板,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化人才支撑相对较弱。我市R&D经费占比虽已达3%,但与上海的3.7%、深圳的4.05%都有差距。
短板3:制度短板,表现为体制机制不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供给相对缺乏。
短板4:服务短板,表现为国际化软硬服务设施不完善、市民国际化素质有待提高。如医疗服务和公共交通等国际化服务水平不高。